欢迎访问 bbs.yangluan.net 
 欢迎访问杨鲁安文化艺术网(www.yangluan.net)

    旧中国天昏地暗,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求存,从天津“成兴顺”商号走出一位豪门

的公子,杨鲁安(又名杨继曾)生前曾任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

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西泠印社理事兼收藏与鉴定研究室主任、中国篆刻艺术

院研究员、内蒙古北疆印社社长、天津印社名誉社长、内蒙古文物鉴定委员会名誉主

任、内蒙古博物馆顾问、内蒙古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内蒙古书法协会顾问、呼和

浩特书画院顾问。

    华北平原的东端,永定河、子牙河、京杭大运河,三股水脉汇聚到一个点,形成水

量充沛的海河奔向了渤海。在没有公路和铁路的时代,江河舟楫是最方便、最经济的运

输方式,凡是水陆衔接的码头无一例外发展成集镇或者城市。海河的起点沾了大运河的

光,从隋唐时期开始沟通南北的漕运,为这里注入了日后必定繁荣的基因。

    13世纪,蒙古铁骑跨过长城直捣北京建立元大都的时候,海河源头的村落叫直沽。

明朝皇帝登了基,亲自视察依山濒海的直沽,看到内有运河输送粮草,外有长城险关屏

蔽强敌的地理优势,决定在此筑城屯兵建卫。乡绅们感恩圣上的光临,取天子津渡之

意,把直沽改名叫了天津。轮到梳辫子的满族人指点江山,虽然不再加固长城,但却下

旨拨银,疏通黄金水道,构筑海防炮台,将直隶总督的府衙设在天津。明清两朝500多

年的时光荏苒,天津始终是护卫京畿的重镇和北方的经济中心。

    越是商贾云集的重镇,越容易变成致命的软肋。

    19世纪的中叶,强盛了千年的天朝帝国在自我陶醉的昏睡中被西方列强走私鸦片的

叫嚣惊醒,苦心修建的大沽口炮台抵抗不住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挥舞大刀长矛的八旗

兵败得悲壮而又无奈,被迫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开埠通商的天津,飘扬万国

旗帜的舰船自由进出海河,洋人瓜分出租界,随之而起的洋楼和教堂、工厂与商行,率

先在这片土地上刻下了殖民统治的烙印。播撒福音与攫取豪夺陪伴着天津经历了满清龙

旗落地到北洋军阀割据的剧烈动荡,在悲痛的惊悸中走到了中华民国。

    天津旧城有一条东门内大街,四周尽是洋人买办和前清没落贵族居住的豪宅和小洋

楼,其中夹杂着会做生意挤进了富人圈里的民族资本家。日升档胡同4号是一座很气派

的青砖黑瓦、前廊后厦、窗户和门都漆得很讲究的老宅院,里面住的主人是天津地面上

有名望的富商杨庆澜。此人字沛霖,精神矍铄,头脑灵活,颇有经商的智慧和胆略。他

自家有房产不住,按迷信的说法专门挑姓曹人家的四合院租下来安家,意在杨(羊)得曹

(草)日子过得兴旺。果然,而立之年出道步入商界的杨庆澜逐渐发了家,不但开起了独

资的大买卖,还在天津老城区购置了几百处房产出租,按北京和天津的老话,管这种租

房子获利的生意叫做“吃瓦片”。

    杨庆澜在不惑之年已经积攒了让人羡慕的殷实家业,他不甘心银元往外国人的腰包

里流,立志要和洋行一决高下,串联同僚合资创办了经营煤炭和灰沙石业的大公司,取

名叫“成兴顺”。念过几天私塾,识文断字的杨庆澜被股东推选为大掌柜,职务相当于

现在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掌管着“成兴顺”的帅旗,在官府和恶霸双重挤压的夹缝里

机智地周旋,巧妙地屈伸,短短几年的工夫居然把生意拓展成了名噪京津的托拉斯。不

但天津的大街小巷里有几十处“成兴顺”的招牌,在北平城里也开起了连锁店。门头沟

煤矿有“成兴顺”的伙计在坑口采购煤炭成列车地批发,天津市里有他私营的铁路专用

线向各分号的货栈零售配货。讲究和气生财、信誉为本的“成兴顺”童叟无欺,货真价

实,生意越做越顺,兴隆的人气聚成了滚滚财源。

    “成兴顺”商号的成功大大提升了杨庆澜的威望,杨老板的名号在当时的天津,无

人不知,无人不晓。众望所归的杨庆澜当选上天津市灰煤同业商会的会长。富有的家

业,荣耀的头衔,把杨庆澜推上了管理全行业事务的权力巅峰,代表民族资本家参政议

政的角色,使他能够在官场和商场两个群体里结交更大的官,办更大的事。按照天津商

会的老传统,新上任的会长要在老城区最繁华的天后宫举办皇会,接受商人们的贺礼,

同时还要张灯结彩,大摆筵席,请戏班子的名角唱堂会。各同业商号的伙计们抬着财神

上街游行,类似现在流行的画报,做广告宣传。杨庆澜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凝聚的人气,

把皇会办得空前热闹,吹吹打打的炫耀轰动了整个天津。他自己本人还是颇有造诣的京

戏迷,按票友行的规矩,穿上行头伴着锣鼓点唱了几段最得意的老生戏。

    杨家的生意红火,但是人丁不太兴旺。杨庆澜的妻子吴贤德,只给他生了一男一

女。儿子起名叫杨开诚,到了上学的年龄送进西式学堂,成年后继承父业学习经商,除

了在“成兴顺”持有股份之外,还独资开办了天津的钰记煤栈和北京的亚美无线电商

行。女儿嫁到了北京有名望的大户人家,门当户对的联姻,使杨家的实力进一步壮大。

老东家和少东家游走在京津两地之间,买进卖出,经营着日进斗金的大商号,人财两

旺,春风得意。

    民国时代的天津,鱼龙混杂,各种势力都在这处通三江达四海的码头上追腥逐臭,

泛滥着民国腐朽没落的浊流。杨庆澜的儿子杨开诚,免不了在旧天津的大染缸里声色犬

马,沾染阔少爷的习气。但是他还算是个守本分的生意人,娶了贤惠漂亮的大家闺秀孙

纯凯繁衍香火。1928年5月15日媳妇生下了长子杨鲁安。

    当时的天津最早遭受西方列强的盘剥,也最早获得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启蒙,高悬十

字架的教堂,传授现代知识的西式学堂,在旧中国最黑暗的夜幕笼罩下遍地饿殍的悲惨

年代,最奢华的消费是花银元送孩子进学堂受教育,杨鲁安幸运地出生在富商家庭,完

全有条件满足他的求知欲望,杨鲁安从小学就读与天津最好的启蒙学校,无论师资力量

还是教学环境在中国的北方都是堪称一流的水平。

    1951年7月,杨鲁安毕业于毕业于天津达仁学院,大学毕业后来到内蒙古。在工作

之余,他开始大量收藏古币、玺印、铜镜、瓦当、元朝写经以及历代碑帖拓本、名家字

画等,逐渐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收藏理论。

    60多年来,杨鲁安先生收藏了大量文物,其间也历经坎坷、曲折。“文革”期间,

家中祖传的宋代汝、定、钧、耀几大名窑和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窑共计200多件瓷器,被

当作“四旧”砸得粉碎,18箱几十位名家书画精品300多件、甲骨金文拓片2000余张,

汉唐碑志拓片500多种、《泰山经石峪》大字拓片600余张、《好大王碑》旧拓2套,统

统被付之一炬,许多其他文物珍品被席卷而去,至今不知所归。

    “文革”之后,杨鲁安先生痛定思痛,重新振作精神,花大力气从事收藏。这一切

都缘于他对祖国文物瑰宝的痴迷与热爱。他的生活,他的生命中不能没有收藏,他一时

一刻也能离开这些古玩、字画。通过这些文物,杨鲁安先生追忆往昔,叹历史兴衰。

    杨鲁安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的收藏人生中,有几位恩师对他有很大影响。一位是甲

骨先驱王襄先生。从1943年开始,杨鲁安先生就随王襄先生学习古文字学和书法。王襄

先曾语重心长地对杨鲁安说:“你要把有文字的都收回来,认真研究。”这对杨鲁安的

后来治学和收藏都有很大帮助。另一位是方药雨先生,这位碑帖和钱币收藏大家著有

《校碑随笔》、《言钱别录》、《古货杂咏》,为世人所重。杨鲁安先生随其学习古文

物的鉴定多年,受益颇多。此外,书法大师吴玉如、津门篆刻巨擘王雪民、甲骨学专家

陈邦怀也对杨鲁安先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捐献宝物不吝惜

    一辈子与文物打交道,杨鲁安先生有不尽的感慨与叹息。看到现在有很多人在拿着

祖先留下的瑰宝搞倒卖、发横财、中饱私囊,见利忘义,他的心在流血。当一件件国宝

几经沧桑,失而复得,他更加认识到保护这一件件凝聚几代人心血的文化瑰宝需要大家

的共同努力。护文物,谈之容易,可真正做起来,又何其艰难!

    当年恩师王襄先生将清代末年最早出土的5000多片甲骨都献给了祖国。钱君匋先生

将自己毕生所藏晚清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3家所治印章精品300方捐给了故乡。在王

襄、钱君匋两位先生捐献文物义举的感召下,杨鲁安先生悟出收藏的最高境界是将这些

文物捐给祖国,从藏宝于民到藏宝于国。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杨鲁安先生先后多次捐文物给政府。

    1993年3月,他向呼和浩特博物馆捐赠了仰韶彩陶、汉唐铜镜和辽金瓷器等文物55

件。捐赠之日,杨老欣然赋诗:“半生古物费搜求,论史说文梦里游。到老明乎身外

事,晋钩辽器喜登楼”。

    1999年10月,作为西泠印社理事的杨鲁安先生,向杭州中国印学博物馆捐赠了古代

玺印和其他金石文物精品216件,并赋诗:“阮鉴翁题散氏盘,武丁甲骨契遗编。老梅

远嫁西湖畔,不枉人间物我缘”。

    2000年7月以来,杨鲁安先生先后向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捐出了各类文物8000多

件、图书善本2000多册。

    杨鲁安先生把几代人收藏起来的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的义举,令人敬佩,但也有些

人不理解,有人曾劝杨老留下一些好的维持生计,杨先生淡然处之,莞尔一笑!他认为

人生要活得有价值,要为人民留下一点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不能一生钻到钱眼儿里,

更不能沽名钓誉。

    杨鲁安先生一身傲骨,待人平和,不事张扬,他勤于读书治学,耐心育人,因材施

教,倾其所知,度化众生。杨老虽已年逾古稀,但他思维敏捷、凭着智慧理事。他才情

过人,创作以情感人,他钟情京剧艺术,善于调气,常运旋律音韵于毫端,写下情丝万

缕,更喜爱即席写嵌名联,以结友谊。

    杨鲁安先生捐献文物的义举,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党政领导的高度

重视和大力支持,投资300多万元,在清公主付建起杨鲁安珍藏馆,开馆以来,各界参

观者已愈万人次。

    杨鲁安先生的义举自有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