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bbs.yangluan.net 
 欢迎访问杨鲁安文化艺术网(www.yangluan.net)
 
翰墨传千古 金石印人生

                                                         -----------忆杨鲁安老师
                                                                          靳秉岩
    杨鲁安先生学名杨继曾,别号龙公,斋暑还秋堂、两布轩、双夏泉馆。1928年5月15日出生于天津回族世家。生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内蒙古社会书画协会副会长,北疆印社社长,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内蒙古长期从事财政金融工作。
      
    杨老少年时曾为王襄先生专拓甲骨、铜器、砖瓦等文物千余件,过目宋元明清旧拓碑帖善本逾千种。几十年来所见所得的甲骨、玺印、铜镜、砖瓦、陶瓷、碑帖、写经、古钱币和明清字画,均成为先生独有的精神财富。他少年时师从陈邦怀专攻古文字学和金石学;从方药雨探索碑帖考据和钱币研究;从龚望学习隶书;从吴玉如传承书学理论及真行草书技法。由于所从诸师皆为大家名宿,加之先生聪敏勤奋,遂使自身学养日深,并最终卓然成家。

    先生箸述颇丰:《大夏真兴鎏银钱考辨》《辽钱考略》《辽钱书体诀微》《辽钱沿革再探》《天正钱补正》《再论辽造“千秋万岁”钱》《金朝钱钞考略》《元钱考略》《云中汉钱考》《甲骨文书体浅说》《说“以笔代刀”写甲骨文》《书学基础知识》《汉孔庙碑要论》《魏刁遵墓志铭初拓本疏证》《兰亭八柱第二》《褚摹应为宋临考》等诸多论著相继问世,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先生一生,敝衣粗食,每见心仪文物必竭其所有购而藏之。日夜研究,披沙淘金,呕心沥血,抢救了许多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其间种种艰辛,难以备言。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曾于1993年、1999年和2002年,先后三次将所藏历代陶器、瓷器、印玺、碑帖、字画和古钱币等各类文物8200余件及善本图书2000多册,分别捐献给西泠印社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足见其高风亮节。

    杨鲁安是当今书坛的甲骨金文书法名家。他用笔劲健,风骨俊逸,拙巧相生,能运用“熟纸浓墨出双钩迹,生纸淡墨现屋漏痕”的技法,使作品顿生“气韵”。这种气韵是金石气和书卷气的完美结合,而能驾驭这两者结合的能力,又来自先生几十年对古文字和古器物的耳濡目染。他的甲骨文书法笔中见刀,疾中求涩。贾成晟、张鸿宾先生在其编著的《汉字书法通解•甲骨文》一书中,曾评论杨鲁安的甲骨文书法是“写”出来的,“他绝不背离书法艺术一次运笔落纸定型的创作原则,也就是说,他绝不‘画’字。故而对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等传统赞语,他确乎是当之无愧的”。

    杨鲁安还是北疆印坛泰斗。1989年由他发起成立了北疆印社,组织内蒙古篆刻界同仁共研印学,功不可没。20年来他辛勤培育了一大批北疆印坛新人,诸多年轻作者都得益于杨老的指点和教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说内蒙古自治区今天篆刻艺术的空前繁荣是与杨老的努力分不开的。

    多年来杨老对我耳提面命,每如拨云见日,受益匪浅。记得他曾对我说过:“学书治印应立志求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地积累学识。通权达变,道法自然,追求天趣。黄牧甫一生治印,在字法、刀法、章法上化古求变,以字法为本,刀法、章法为用,本固则枝繁叶茂。能取‘古人为宾我为主’之法,创新乃是水到渠成的事。”先生的这些教诲我永志不忘。为了感恩他生前的教诲,我草成诗一首,以报先生:

                                                不做庸夫不逞强,
                                                甘当印海弄潮郎。
                                                笃行不忘龙公诲,
                                                事艺平生报北疆。

 
下一条:杨鲁安:藏宝于民 不忘国家
上一条:纪念杨鲁安先生诞辰八十二周年暨逝世一周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