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bbs.yangluan.net 
 欢迎访问杨鲁安文化艺术网(www.yangluan.net)
 
学业精粗 存乎其人——《杨鲁安藏珍馆藏品菁华》读后

许  畅

    十多年前我已认识杨鲁安先生,久仰他通晓古文字、工书法、精篆刻,心仪他精鉴定。富收藏也已多时。
   
    但真正“认识”杨鲁安先生却是最近,是在《杨鲁安藏珍馆藏品菁华》中了解的。

    1996年夏,北疆印社挑大梁,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三北(西北、东北、华北)印学研讨会”,我荣幸的作为嘉宾被邀请参加这次北方篆刻界的盛会耳听目视获益良多在研讨印学参观学习浏览大草原风光、名胜古迹之余、刘江、邹振亚、柴建方诸先生与我应邀赴鲁安先生府上观赏藏品。他的收藏富甲一方,早有耳闻。玺印、钱币、甲骨、瓦当等,一盘盘地端上来果然精品异彩纷呈杨老亲自带上手套一件件拿给我们观赏,并对其年代、内涵、质地、品相都做了详细地讲解。两个小时只看了几十件东西,冰山只显露了一个小角,到底这座冰山有多大,杨老本人当时也讳莫如深。但是,这样近距离地端详这么多精美的文物,且配有行家的解说,我平生还是第一次,所以终身难忘。

    最近收到了杨老捐赠的《杨鲁安藏珍馆藏品菁华》观赏竟日,爱不释手。几十年来,杨老搞收藏有所侧重,主要是碑帖、钱币、玺印和古墨,这四大门不仅成为系列而且颇多珍品在这册选集中也以前三门为重点,各选若干精品从新石器时代、夏、商的陶罐,到民国以至现代的书画篆刻作品,应有尽有。各个时期的图案瓦当、文字瓦当,唐至清代的各色瓷器,春秋至西汉的铜器(青铜器带钩是为的大宗),商至金元各种铜镜,商、春秋、战国至元末各期的钱币、钱范,周、战国、秦汉至清代的公、私玺印、图像印、成语印、,商周甲骨、金文拓本,春秋晚期石鼓文明拓本,秦刻石、诏版拓本,两汉刻石(东汉八分书碑刻为大宗)魏碑、墓志、唐碑、经卷,直到明清名家诗册、手札、书画精品等,林林总总700多余件,蔚为大观。不过这册藏品选集仅仅是全部馆藏文物的百分之七、八、尽管件件皆精,但从书法、篆刻的角度而言,战国晚期嵌银丝铭文(以之至四十册(世)用子孙)“青铜封泥筒”(附图一)、战国晚期“禽首吉语(长寿、日益寿)合符青铜钩”(附图二)两器从未见过,是为极品。春秋“吴”(附图三)、战国“北陆官”玺(附图四)、“思言敬事”成语玺、“淳于甬”、“辔立”、“肖佗”、“俞可”、“孙文玉”等私玺,秦“丑夫”、“桥隋”、“杨屈”、“李越”、“单赫”私印,“启行”成语印,西汉“姚禹”白玉印,“王遂”蓝料印,以及汉“官律所平”斗检封、汉“金城塞尉”官印、晋“晋率善叟仟长”银印等,也属精品。甲骨刻辞拓本33品中那张“旬壬申夕月有食”,原为王襄在光绪二十五年所购骨片,这是我国商代武丁时期仅存四片有月食文字记载的原骨之一,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十珍贵。此外,铜器中春秋蟠螭纹六蛇圈足铜簋,造型精美,纹饰奇特。战国匈奴人形马首带钩,从中可以得见当年昭君出赛后相处匈奴人的真容。还有商代多圈凸弦纹镜、战国漆绘风纹镜、镂穹螭蚊镜和三、四、五、六山镜等,都是我国早期铜镜珍品,兵器中西汉带铭文“河内工官廿一丙”的全形青铜弩机、和“右百曰(?)”铜镞也属罕见物。文字瓦当中“惟汉三年大并天下”原瓦国内只有两件,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一为该册所收。产太和十六年造作成“瓦,出士于内蒙古西部准格尔旗古城遗址,是国内仅有的北魏年号瓦当。泰汉碑刻不乏精品,尤以明前拓“高”字本《汉孔宙碑》、《初拓魏刁遵墓志》、《明拓颍上本兰亭序黄庭经合册》和《宋拓乐毅论》,以及墨迹中敦煌所出的东晋人写《大通方广经卷中》长卷,北魏人写《大涅般经卷第三十》、《佛说佛名经卷第四》残卷,初唐人写《妙法莲花经》残卷等,都是最佳善本。另外,《初拓嘎仙洞鲜卑石室祝文刻辞》和《精拓建宁三年残碑》两件,则是内蒙古自治区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基拓本未公布于众。于右任先任为之倾倒、为之歌咏的《广武将军口产碑阴》初拓本、《北魏元略墓志》拓本也收在册中,使我们得视芳容……。钱币重点集中在战国、两汉和辽、西夏、金、元四朝的珍稀品。其中新莽六泉十布并陶(铜)范,较方若《得莽货记》(清光绪三十三年印本)所记之物更为完善,后来居上。辽代“统和元宝中京伯文”钱牌,相当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大大早于南宋临安钱牌之制。辽代早期“千秋万岁”宫庭大钱及“大康无宝”折三钱都是前所未见之物。西夏文“贞观宝钱”,古墨中当以乾隆题诗御制墨和“百福并臻”朱墨,詹方寰“千古寸心”墨,詹公五“锡汝保极”墨,承祗膺氏“桃源春晓”古琴式墨,乾隆御赐刘塘用墨,道光二年方节庵制安化陶氏校书墨,赵之谦与胡澍校经墨数品,最为名贵。近现代名字的书法篆刻作品则俊彦云集,珍品迭出。当代书法作品是昊玉如的小楷和玉襄的金文,都是从未公诸于世之精妙墨宝。值得一说的是,这册菁华集中的玺印皆存原大印迹、放大的印钮和印面照片,便于读乾欣赏和研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工艺,精美的文字,让人沉浸其中,留连忘返,

    这册书的出版,使我想到杨老有“三不易”:收藏不易、鉴定不易、捐赠不易。

    何谓收藏不易?现在假文物充斥市场。但是,杨老陆续向呼市政府捐献了各类文物8000多件、图书善本2000多册。如果包括文革中损失的宋代汝、哥、定、钧、耀几大名窑和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窑约计二百余件瓷器,明清几十位名家书画精品三百多年。还有甲骨金文拓片二千多张,汉碑、魏唐墓志拓片五百多种,《泰山经石峪》大字拓片六百多张,《好大王碑》旧拓两套,空首布五十余品,齐刀、燕刀五百柄,明清造墨精品四百余锭,则文物总数达到一万三四秆件,收集这么多的文物需要多少财力?多少精力呢?所以说,收精、庋藏保管实属不易。是什么精神激励着杨老在收藏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呢?他说:“搞收藏既要有不计得失的宽广胸怀,更要有失志不移的坚定信念。究竟志在保方?正确的抉择就是要把”为保存祖国文化遗产做出奉献“当作终身宏愿,而坚决不能抓住文物就不择手段地去牟厚利、以横财,钻进钱眼里去。”所以,当南方某博物馆愿出2000万收购杨老收藏的历代钱币时,被他一口回绝了。

    何谓鉴定不易?什么时代开始伪造文物的委难稽考,据我所知,晚清及二十世纪未期是两大高潮,尤以后者以高科技手段伪造文物几可乱真,所以鉴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是杨老自幼耳濡目染。培养了他一生对“有文字的器物”的浓厚兴趣。他说:“因爱好书法,我在读初中时就着手收集 贴和钱币,后来逐渐扩大范围,六十年间对古代瓦当、铜镜、玺印、写经、 贴、古墨,以及时清名人字画广泛进行搜集、收藏和研究,矢志”古为今用“,搞出一些学术成虹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名师的指教,“影响我最深的是王襄和方药雨二位大师的身教和  训。而搞钱币入门的启蒙老师,则是天津市三中化学教师后任校长的王宗鲁先生。”经验的集累,学识的不断增长,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曾总结过这几句话:一、收古字要画“精而勿滥”;二、鉴 帖要“察颜观色识点画”;三、藏铜钱镜最好“钻冷门”;四、看古玺须吃透它的精气神;五、不可轻视古转瓦的文物价值;六、钱币文化可补史籍之阙。学识水平,经验之谈。皆存乎一心。尽管杨老已有很高的眼力和鉴定水平,但态度却非常审慎。如亚字边“吴”字玺,笔画方折,文字古拙,与有出土地层可供断代依据的西周标准器的扁薄印体环形钮不同,印钮与春秋时代的鼻钮相似但印体又浑圆厚重,销有差异,其时代确难 定。所以他在《序》中说:“暂定为西周之物”,尚有商讨余地。清代康熙年间学者刘智所撰《天方典礼•原教篇》中指出“学业精粗,存乎其人”。“用行舍藏,遵乎其义。”“义者宜也,达者当其可,味者失其机,为进为退,准乎其义。”这些言,导引着杨老一生奉献北疆。耽于收藏和研究,至老。

    何谓捐献不易?平常人捐献一件心爱之物都很困难。这份心这份情割舍不下啊!而杨老却多次捐献了一万多件心爱之物,用一生心血收集的心爱之物,这是何等的胸怀!1999年10月,西泠印社成立中国印学博物馆。当时身为西泠印社理事,北疆印社社长的杨鲁安闻讯后,从自己的藏品中,精挑细选了216件,连同自己创作的8幅书 刻精品一起捐献给了西泠印社。如已收入《甲骨文合集》的甲骨17片以及156方历代古印。其中铜印“治粟都尉”、银印“昌邑侯印”、“亲赵候印”、战国铜玺“武阴右 ”、陶印“思言敬事”等均属珍品。1993年3月,他曾向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博物馆捐赠马家窑时期仰韶彩陶罐、战国青铜带钩等计55件、2000年杨老再次决定。把自己几十年来苦心搜求的文物藏品,以及个人字画和珍贵图书共计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呼和浩特市文物部门。此番义举引起呼和浩特市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两年多来,在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选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清康熙皇帝六格格出嫁后所居的和硕恪靖公主府旧址,建立了杨鲁安藏珍馆。藏珍馆分为陶瓷馆、铜器馆、印章馆、钱币馆(分主、附馆)、 贴馆、古今书画馆、杨鲁安作品馆,展出杨老捐赠的所有文物。把多年收集、珍藏的价值连城的文物捐献出来实属不易,这是“北疆人文和风物哺育了我,此情终生难忘”的情结使然,也正是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人民,热爱人民,热爱书画刻艺术的精神所致。为宣传传统文化,普及文物知识,发挥文物的文化价值,帮助青年一代学习历史,了解祖国古代文明,增加他们的知识和学养所想。而这等博大胸怀,令我辈然起敬,钦佩万分。

    藏珍馆已初具规模,但杨老感到自己的责任还很重,充分发挥藏珍馆的作用。真正发挥收藏、陈列、研究和交流的四项功能。还有很多的事要做。所以,他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三条建议:
    一、今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借用馆藏品,更不得变卖馆收藏品;
    二、我的亲属也不得以我的名义借用馆藏品,更不允许找后账;
    三、藏珍馆必须建立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培养敬业实干的管理员、研究员和讲解员。
    他认为,只要建立管理制度,前两点比较容易做到,而培养人才就不那么容易,他希望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预祝他在收藏、研究、交流和培养人才方面继续取得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杨鲁安《杨鲁安藏珍馆藏菁华•序》,文物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林泉《杨鲁安和以他名字命名的藏珍馆》,《中国文物报》总第1038期;又见上书。
陈青《藏宝于民   不忘爱国——杨鲁安先生访谈录》,《收藏》杂志总第100、101、102期连载:又见上书。

 
下一条:吴玉如先生碑帖题跋笺注
上一条:纪念杨鲁安先生诞辰八十二周年暨逝世一周年有感